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1)》(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共享經濟交易規模約為33773億元,同比增長約2.9%。其中,知識技能、醫療共享、生產能力三個領域市場交易規模分別增長30.9%、27.8%、17.8%。除了共享消費和服務,依托工業互聯網發展起來的共享制造發展也邁上新臺階。例如,徐工漢云平臺為武漢火神山醫院建設緊急調配了在線設備進行馳援;富士康利用工業互聯網平臺進行醫療物資的快速柔性轉產;阿里云、華為等通過開放計算能力、匯聚優質資源、運用相關模型,在藥物篩選與研制方面發揮作用……疫情倒逼傳統制造業企業和互聯網平臺企業積極探索和嘗試共享制造新模式,助力企業戰疫和復工復產。
在共享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共享制造悄然興起,制造業正在成為共享經濟發展的主戰場。繼2019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業態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后,《關于進一步促進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要積極推動共享平臺建設,鼓勵企業建設共享制造工廠,完善共享制造發展生態。共享制造將成為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和重要推動力。
共享制造是服務型制造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新型的制造資源配置方式,是適應共享經濟時代發展的新業態,也是一種新的制造業發展觀。共享制造又稱制造共享,或制造資源共享,是共享經濟在生產制造領域的應用創新,是圍繞生產制造各環節,運用共享理念將分散、閑置的生產資源集聚起來,彈性匹配、動態共享給需求方的新模式新業態。一般來說,共享制造有三個基本特征:基于互聯網的制造資源配置、使用權分享、大眾參與。這些基本特征也可以看作是鑒別真假共享制造的基本標準,以便將共享制造與一般性的電子商務、分時租賃等區別開來。
發展共享制造,是順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趨勢、培育壯大新動能的必然要求,也是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產出效率、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中國發展共享制造擁有獨特的自身優勢,也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義。共享經濟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也是互聯網大國,如果能夠把兩個優勢結合起來,將形成疊加效應、聚合效應和倍增效應。在滿足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和多樣化需求方面,共享經濟對推動中國傳統制造業生產體系的重構,可能會產生多維度影響。
對所有制造企業而言,轉變發展理念都將是頭等大事。首先,企業領導要帶頭學習共享經濟相關知識,把握共享經濟發展規律和模式創新基本原理,認識共享經濟發展是大趨勢。其次,組織開展共享經濟知識培訓,逐步樹立以共享促創新、以共享求發展的新理念。再次,鼓勵全員創新,將共享經濟基本原理與企業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制度創新相結合,探索企業創新發展的新路子。
增強企業活力和創新力。一般而言,企業可以從三個角度尋求共享制造的突破口。其一,將優勢資源共享出去。檢討企業擁有的廠房、設備、生產線、實驗室、銷售渠道、售后服務能力等各類優勢資源是否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嘗試用共享經濟的方式讓這些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其二,將緊缺資源共享進來。對于企業緊缺的資源,如人才、技術、設備、資金、渠道等,嘗試用共享的辦法來獲取。其三,用共享的方法提高各環節經營運作效率。比如,在研發環節可以鼓勵全員創新,搭建“人人創客”平臺,可以吸引社會力量參與產品創新;在生產環節,可以委托生產,租賃設備、廠房、生產線;在銷售環節,可以共享渠道、物流,采取眾籌眾投、以租代售、個性化定制等模式,也可以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銷售和服務。
有條件的大中型企業可以搭建垂直行業共享制造平臺,從做企業轉向做平臺,從做產品轉向做生態。平臺化、生態化是所有產業發展的大趨勢,將來會形成“業業有平臺”的局面,但目前各細分領域都還處在探索階段。一般而言,行業龍頭企業、產業集聚區領頭企業等都有一定的能力基礎,有機會在垂直細分市場打造出一個全行業或區域性的共享制造平臺。即便沒有能力成為全行業數一數二的大型平臺,企業自身發展也應盡量逐步實現平臺化運營、生態化擴張。
小微企業可以積極利用已有的共享制造平臺,增強創新能力,擴大生存空間。對于眾多小微企業,構建大型共享制造平臺的可能性不大,但利用已有平臺提升自身實力的機會還是很多的。目前制造領域在研發、設計、生產、檢測、物流、渠道、服務等各個環節都已經有大量的共享平臺存在,上面集中了海量的供給與需求,為小微企業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機遇和市場空間。
版權所有:銀川通聯資本投資運營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寧ICP備19000563號-1號 電話:0951-5617396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金鳳區團結路北正豐金城廣場D棟3-4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