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潛力,大致是什么樣?首先,我們做了一個測算,對GDP的增長做了分解,我們強調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潛力和勞動力的增長速度。關于勞動生產率,從全世界的數據看,有一些經濟體增長潛力得到充分發揮,他們的勞動生產率增長比較高,這些發揮潛力的經濟體,勞動生產率增長有一定的規律,所以我們要利用這樣的規律對中國的未來進行預測。
實現增長潛力的經濟體主要是四個東亞經濟體和十四個西歐經濟體,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都是市場經濟,也是高度開放的經濟,國內外環境比較穩定,在這樣的特征之下,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是加快的。
關于勞動力的情況,中國的勞動力和人口結構變化有密切的關系。以14歲—65歲占人口比重變化的趨勢來看,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勞動力和人口結構比重在下降,人口紅利在逐漸消退,這對經濟增長會有一定的影響。
這是六年前,“十三五”期間到2050年做的預測,在人口的數據層面做了一些更新。這個預測是基于一些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比較快的經濟體的歷史數據,未考慮一些因素的影響,比如新冠疫情、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新技術的影響、“雙碳”目標的影響。
關于新技術的影響,我們做了各省的分析,發現服務業發展比較快的省份,勞動生產率增長比較快?,F代服務業的發展很多是與數字智能技術相關,所以我們認為這對經濟增長潛力有正面的幫助。
但是“雙碳”目標對經濟增長潛力到底會有什么樣的影響?“雙碳”目標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新的挑戰,尤其是我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只有30年時間,遠短于發達國家可用的時間,這使得我們在過渡中變得更加艱難。還有一個特點,中國的能源結構高度依賴于煤電,煤電占全口徑發電量61%,火電占68%,要實現“雙碳”目標,這樣的結構肯定需要改變。而這樣的結構轉型,退出成本和其他轉型成本很高,這給我們實現經濟增長潛力帶來新的挑戰。
盡管“雙碳”目標給我們造成一定的約束,給我們帶來更大的挑戰,但是“雙碳”目標也給我們帶來機遇,可能使得經濟增長潛力反而更高。這些機遇來自于貫徹發展新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雙碳”創新與其他創新共生。
在碳中和創新方面,中國與發達國家處于相近的起跑線上。首先,“雙碳”目標給我們帶來了更強的創新動力。從很多研究來看,創新個體的回報低于社會的回報,導致投入水平不夠高,往往需要政府給企業更強的動力來創新,通過稅收減免、補貼等等。另一方面,為實現“雙碳”目標企業不得不創新,使得政府對創新支持力度加大。而各種創新往往和“雙碳”創新共生,我們做“雙碳”創新時,其他創新也會加速,這是未來經濟增長可能會受益于“雙碳”目標的一個原因。
“雙碳”目標可以幫助我們突破一些體制機制障礙。過去非常強調以開放促改革,現在我們是不是可以以“雙碳”目標促開放,以碳中和促改革。比如利用碳中和的目標降低某些行業的準入門檻,特別是新能源產業,推動公平競爭,化解過剩產能,處理僵尸企業。另外,我國新能源等綠色產業具有全球競爭優勢,不僅對于創業更有利,對于產業發展、經濟發展也更加有利。
為了實現這樣的潛力,我們要更多地考慮如何在全球發揮碳中和技術優勢。我國現階段的邊際減排成本仍低于西方發達國家,鏈接國際碳市場可以進一步為我國的低碳減排帶來更多的機遇。碳中和路線要求減少對原油和天然氣的需求,用零碳能源來替代,長期而言可以解決我國目前面臨的油氣能源安全問題。
第三,用“雙碳”目標促進共同富裕,碳配額分配向需求側傾斜,向居民傾斜。碳中和的目標可以促進共同富?!,F在碳交易市場上配額分配是向供給側傾斜,主要是發電企業獲得配額,然后進行交易。未來可以逐漸過渡到向需求側傾斜,碳配額發放給需求者,包括居民,這可能是居民一個重要的財富來源,這對促進共同富裕有幫助。
為了能夠充分發揮我們在碳中和的優勢,促進更好的實現經濟增長潛力,要進一步推動碳定價,更好利用市場機制達成“雙碳”目標。為了更好利用市場機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碳定價,包括碳市場、碳稅、綠色溢價補貼碳匯(綠證)等工具。之所以這么強調碳定價,是因為只有碳定價才能使得所有的排放者為排放付出成本,使減碳者獲得收益。碳定價通??紤]的都是供給端,如發電企業,需要施加壓力達到減排效果,同時,消費端也有很重要的激勵問題。但碳定價可以把成本或收益(激勵)有效從供給端傳導到消費端,起到一個指揮棒的作用。
目前,碳定價的主要措施是建立碳排放市場。今年7月16日啟動了全國碳市場,但僅僅涵蓋電力部門,為了讓碳定價能夠更加普遍創造激勵,讓市場起作用,我們要不斷的擴大碳市場范圍,從納入更多的行業。比如“十四五”期間可以考慮把碳排放市場擴展到七個領域的重點排放企業,引入一些拍賣機制,進一步完善碳市場機制。還有一些企業比較小,難以納入碳市場,可以考慮對這些企業開征碳稅,同時將碳匯逐漸融入碳市場和碳稅抵扣。把碳排放交易和碳稅統籌起來,實現碳中和目標。要考慮政策影響以及利益分配問題,政策的設計要盡量的公平,使之與我國“共同富?!钡哪繕讼嗦摻Y。如果鏈接全球碳市場,就能發揮中國競爭優勢,還能同時解決能源安全問題。
版權所有:銀川通聯資本投資運營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寧ICP備19000563號-1號 電話:0951-5617396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金鳳區團結路北正豐金城廣場D棟3-4層